你了解过中国人到底爱不爱喝咖啡吗?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各中参半,有的人喜欢咖啡,但是有的人也不太喜欢,那么今天成都咖啡培训的小编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,赶紧来看看吧!
隅田川的创始人林浩,是中国最早接触咖啡的人之一。2000年林浩赴日留学,在东方的咖啡消费大国日本,林浩习惯了喝咖啡,这也被他视作赴日经历所带来的最大改变。
留学期间与咖啡有关的场景,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,可能发生在一家西餐料理店的后厨。店里的总厨长在备菜时,习惯在边上放上一杯咖啡。林浩直到今天依然记得,总厨长一手端着咖啡、一手端着洁白的托盘的样子,看起来很酷。
日本和中国一样,是饮茶的大国。但是,舶来品咖啡却已然成为日本的国民饮品。
日本的咖啡故事让很多人笃信,中国的咖啡市场有无限广阔的空间。故事似乎的确呈现出这种征兆:中国经济持续增长,居民财富累积,咖啡消费人群稳步扩大。
星巴克在中国的新开门店数划出了一条陡峭的曲线,平均每年500家。也就是说,每15小时就有一家星巴克开业。在上海,星巴克更是势如破竹,2013年门店数量就达到284家,超越了美国所有的城市,并仍以每年超100家的速度在增加。
咖啡的逐渐普及也逐渐削弱了附着的“小资”标签。和众多其他的新兴消费一样,中国咖啡最初的主导者无疑是国际巨头,但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之后,本土的创业者也相继出发了。
2008年林浩回国,开始咖啡创业,他的初衷很简单,在中国方便地喝到一杯美式咖啡。挂耳咖啡次年被林浩引入中国,这一产品原学术名“滴滤式咖啡包(Drip coffee bag)”读起来颇为拗口,因此他给滴滤式咖啡取名“挂耳咖啡”,希望更接地气。
同年,三顿半的创始人吴骏也从北京回长沙开了一家咖啡馆,经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均价38元一杯的咖啡无法为门店带来稳定的盈利。他开始琢磨为门店带来流量的其他办法——晚上把咖啡馆改造为清吧,做酒水生意,同时又在线上开了一家烘焙工具店。
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互联网与创投,也给成都咖啡培训咖啡市场的崛起带来了加速度。不过,第一批关注到咖啡的投资人,仍然认为咖啡的战争在咖啡馆。
事实上,传统咖啡行业对于仪式感、高级感的追求,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中国消费者。中国咖啡创业应该是一个创建新品类的过程,而不是一个舶来的过程。